咨询热线:400-1500-108
德国工业质量解决方案百年品牌

热门关键词:三坐标工业CT蔡司测针

联系我们

400-1500-108

电话:0512-50369657

传真:0512-57566118

邮箱:zeiss.sale@yosoar.com

地址:昆山市春晖路嘉裕广场1幢1001室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内新闻

疯PK:机器人抢饭碗,就业率重要还是生产力一?

来源:企划部 浏览: 发布日期:2014-11-24 09:53:40

    随着机器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部分劳动力将被科技逐渐取代,同时也使大量人口面临失业风险,这是全球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机器人的爆发期,未来的工厂配备机器人乃是大势所趋,而这也意味着在就业形势本就十分严峻的中国,必然会有很多人面临失业的困境。工厂追求率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在涉及到重要的民生问题时还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多加考虑。站在你的角度,你觉得是就业重要还是生产力一?

人工与机器人PK,蔡司三坐标

正方:机器人将造成大量失业,一味追求率只会本末倒置

    中国的工厂目前大部分仍然以工人作为主要劳动力,机器人尚未得到大量的应用。要论机器人对就业形势造成的冲击,我们可以看看机器人早已普及的发达国家案例。

    英国牛津大学的牛津马丁学院,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就机械化与计算机化对工作的影响程度,分析未来的就业形势,由CarlBenediktFrey 与MichaelA.Osborne主持,这两人一人是工业国家转型到知识经济体的学者,一人是机器学习的专家,研究报告的结论,是美国有近半的工作会在二十年内可能消失。

  这项研究,是以美国就业网站O*Net里的702项工作为资料,藉用每项工作的详细描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所需技术、所需能力、教育程度、平均待遇、目前职场人数、成长趋势,以高斯程序(GaussianProcess)的统计方法,估算这702项工作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的机率,来分析未来就业市场有哪些工作有被机器人和计算机替代的危险。

  研究的结论,未来二十年的美国就业市场,有45%的工作项目处于危险边缘,而每项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训练与薪资所得,与这项工作可以被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的机率,成强烈反比。也就是说越容易被取代的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训练越少,薪资也越低。

     两位专家在报告里说,就业市场的转变可以分作两阶段,一阶段是很容易被机器人和计算机替代的工作,现在已经有不少了,范围会继续扩大,像运输后勤、生产劳力、行政支持,另外像服务业、销售、建筑业的许多工作也会渐渐减少。

  二阶段则是进入一时还不容易计算机化、机械化的工作,所以进展的速度会慢下来,要等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一旦更新的人工智能出现,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甚至艺术工作,都会渐渐被机械化。

  McAfee看到两个问题,一是经济问题,他以2005到今天为例,如果2005年是100%,七年之间企业的利润对GDP成长到110%,但工资对GDP却下降到94%,换句话说生产力的提升不再靠人力,是靠机器,景气好转不等于就业的增加。

  二是社会问题,五十年前,白阶级与蓝阶级的生活相差无几,都属于中产阶级,五十年的变迁,白阶级影响不大,但蓝阶级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贫富差距加大,相对中产阶级减少,社会因而问题丛生。这位学者说这是大的挑战,就要看人类的集体智慧怎么因应了。

  看到欧美学者这些专论,再想想中国的用工荒,就业难等问题,实在是很难想象未来机器人将会给我们多少问题。笔者认为,工厂不可一味地追求率,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就业率不受机械设备的影响走向下坡,在民生与生产力的协调问题上,提升生产率的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民众,切不可本末倒置!

反方:率至上,争取人“机”合作获双赢

   据研究计算,在一般性制造业中人工成本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0%~70%,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雇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限制,90后年轻一代工人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从事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劳动以及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企业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来雇佣和维持,这样就无形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

 

  于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成为了制造业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机器替代人工的脚步确实越走越快。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良,使机器在提供动力方面远于人力和畜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使其在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上,拥有比人更为越的确度和稳定性。

        在汽车工业和电子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为广泛的域。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设备,各个部件的生产几乎都需要工业机器人的参与。比如在车身生产中,大量压铸、焊接、检测等应用目前均由工业机器人参与完成,特别是焊接线,一条焊接线就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而汽车内饰仪表盘的生产,则需要表皮弱化机器人、发泡机器人,后的产品还需要切割机器人;汽车车身的喷涂由于工作量大,且具有危险性,也都由工业机器人代替。粗略估计,完成一辆汽车的制造,至少需要8套机器人系统。

        然而,从机器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机器长于按既定规则做事,却弱于直觉反应、推断以及复杂沟通和创造等能力,而这些正是人类的强项。另一方面,机器在替代人工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演变。例如,机器人取代大量蓝工作,但同时也创造出机器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岗位。

  从某种角度说,自动化普及对于就业岗位的维护也有正面作用。如果不能持续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对一个企业而言,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对一个国家而言,则会由于丧失产业竞争力而失去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和商务成本的持续快速上涨,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削弱,通过引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保持成本势,而且能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致化程度,带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而且,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途径。 当然,尽管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机器并不会自动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获益的是机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劳动力则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资,甚至陷入失业和贫困。应对自动化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就需要调整社会再分配结构,将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所创造的财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馈社会,比如给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行再就业培训,使失业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等。

  目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三维打印、在线协作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机器正在进化,机器将能够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类智能也遭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参与和机器人的合作,我们才能够在机器与人的竞争中获胜,否则,剩下的只有淘汰。

  笔者认为,智能机器人能够增加产能,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中低的劳动力会被高的劳动力替代,它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有时间和力去学习更多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技术。欧洲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创造3.6个工作岗位。因此,这并不是一个你赢我就输的游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伴随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全球面临着制造产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中国作为一制造大国,承受着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各方面的冲击。然而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两面性,所谓福兮祸所伏,当机器人取代工人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之时,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面临失业的风险!面对这样一个围绕在我们身边并且已经出现的问题,你又是作何感想呢?

   

蔡司三坐标代理--昆山友硕

全国咨询热线:4001500108

蔡司产品专网:www.cmm-yosoar.com  alva